來源:環球時報 時間:2021-12-07 16:18:44
中國國家統計局6日上午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,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,連續7年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。盡管局部地區受到極端氣候影響,但全國糧食產量繼續增產,并創下新的歷史紀錄。接受《環球時報》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,在國際糧價上漲、國際供應緊張等復雜局勢之下,2021年糧食再獲豐收,為國家糧食安全、應對突發事件提供堅實保障。
東三省及內蒙古貢獻最大
德國新聞電視臺6日報道稱,在聯合國糧農組織上周公布的11月全球糧食價格創10年新高后,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一公布的糧食生產數據則顯示樂觀情緒。數據顯示,2021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657億斤,比上年增加267億斤,增長2.0%,再創歷史新高。
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副司長王明華當天表示,2021年,雖然河南等地極端強降雨引發洪澇災害,西北陜甘寧局部地區階段性干旱,秋收時期華北和黃淮海地區出現連陰雨天氣,對部分地區秋糧產生一定影響,但全國主要農區大部分時段光溫水匹配良好,氣象條件總體有利于糧食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。同時,高產作物玉米播種面積擴大,占糧食作物比重提高,促進糧食單產增加。2021年全國玉米產量5451億斤,比上年大幅增加238億斤。
其中,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對全年糧食豐收貢獻權重最大,合計增產達188億斤,對全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為70.3%。新疆、安徽、湖南、四川、山東均增產10億斤以上。受極端強降雨影響,河南災情嚴重,減產56億斤。
大豆為何減產
不過,2021年中國大豆年產量、播種面積和單產均出現明顯下降。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,2021年,全國大豆產量328億斤,比上年減少64億斤,下降16.4%。大豆播種面積1.26億畝,比上年減少2200萬畝,下降14.8%。王明華對此進行解釋說,大豆播種面積下降,主要是由于大豆收益與玉米相比較低,農民種植意愿減弱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6日接受《環球時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受今年玉米和小麥價格上漲的影響,農民種植的意愿增強,全國玉米播種面積增加3090萬畝,而小麥也增加283萬畝。李國祥表示,“短期從經濟利益上來看,少種點大豆,多種點玉米,也是比較合理的”。
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告訴《環球時報》記者,中國糧食在口糧上絕對安全。隨著國內民眾生活質量不斷提升,對于肉蛋奶的需求在增加,而大豆和玉米是主要的飼料糧。2021年春節期間玉米價格大幅上漲,一些企業加大進口,但玉米大幅增加進口只是臨時性的。
德國《經濟周刊》稱,自中美貿易戰以來,中國對糧食安全問題格外重視。中國糧食進口量也持續增加。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,今年前10個月,中國糧食進口量為13795.6萬噸,同比增加23%,2021年全年進口量有望超過去年。中國進口最多的,主要是大豆、玉米、小麥。近年,中國還重啟“光盤行動”,下令要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。
給市場一顆“定心丸”
德國財經網稱,人口大國中國的糧食豐收,將減緩全球糧食短缺的問題。不過,明年全球糧食供應仍將偏緊,化肥漲價、疫情造成的運輸瓶頸等問題依然存在。
“從整體上看,國內糧食供應充足,價格相對穩定,”李國祥表示,全球疫情仍在蔓延,國際形勢復雜微妙,極端自然災害頻發,在這種背景下,中國糧食豐收意味著農業穩定社會經濟“壓艙石”的作用更加突出,意味著中國牢牢把握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。同時,李國祥表示,從長期上來看,中國也應該多開拓大豆進口來源,不要過于依賴單一國家。
鄭風田表示,中國糧食豐收也對一些有意囤積或者炒作糧食的行為予以警示,最終給市場一顆“定心丸”,有利于糧食價格穩定。(記者青木倪浩)
賣房后戶口未遷違約險賠40萬!法院:及時遷入“公共戶”可酌減違約金
《掃黑風暴》熱播 有人趁“火”打劫銷售盜版牟利 盜版問題何解?
交友軟件上結識變態、“附近的人”引來不良人!未成年人保護兩個“按鈕”必不可少